啃文书库 > 科幻小说 >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> 第11章 只要是改革,就没有不难的(3/4)

第11章 只要是改革,就没有不难的(3/4)

上一页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章节列表下一页
有声小说,啃文书库在线收听!
要用到的很多物理学常量,李素也不知道具体数值,得诸葛亮亲自做一系列的对比实验,把这些物理学常量给自行推导出来。

据说后来灯塔造完,诸葛亮又多了个历史头衔: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一系列阻尼运动系数给测出来的科学家。

这就不是李素管得着的了。

203年冬天最后两个月,李素就这样在会稽郡各地之间的考察奔走中度过了。

灯塔和港口选址的事情搞定之后,造船厂的选址也得另外核计一下。

考虑到船厂没必要非跟港口放在一起,而且船厂要考虑到木料的转运,放在海岛上的话还要把大批木材用大船转运上岛。

所以,最后灯塔被选在洋山、港口被选在甬东主岛(舟山)和岱山,船厂被选在句章县北郊、甬江入海口附近。

这样选址的海港,已经可以确保足够深水,但离陆地又尽量近一些,港口城市所需的生活物资运输补给路线,也能缩短数倍里程。

毕竟洋山距离娄县至少一百二十多里,但甬东主岛距离句章县却只有不到五十里,按海峡最窄的位置算更是只有十几里。

这座长江口外群岛上的港口,服务的虽然是长江的航运,其港务维持所需的生活物资,却不是靠长江口的城市提供的,要靠钱塘江南岸的地区提供。

而船厂直接选址在句章,显然是为了可以直接把会稽山和天台山上采伐的木料,直接沿着甬江顺流放排、直接运到船厂。

……

把长期的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做完后,李素趁着年前最后这点时间,还得顺便过问一下他交给麾下幕僚们去办的移民事宜。

毕竟很多内政工作都是平行推进的,他这儿忙活的同时,手下人也不敢怠慢。

自从九月份秋粮入库、税务工作都结束之后,百姓进入冬季闲暇,青州兖州那边就已经同步开始组织移民动身南下了。

陛下许可、丞相交办的事情,谁敢拖延。而且李素前期的动员工作做得也挺不错,把布局的种种考虑都跟当地官员说清楚了,

大家都统一了思想,知道尽快移民对所涉及百姓的好处,也对百姓做了充分的宣传:

首先,北方人要移民南下,肯定尽量挑选冬天。这个时间窗口很宝贵,要是拖拖拉拉耽误了,那就是在害自己。

因为即使吴越之地属于汉人宜居的地区,但以汉朝的医疗卫生条件和人口免疫适应力,齐鲁之地的贫民往南迁移超过一千里,到吴越,多多少少会出现水土不服、发生一些疾病。

冬天南下,好处是不耽误农活,不影响生产,同时又利用北方人怕热,到了南方后冬天还比较冷,就可以多个气候适应的缓冲期。

要是换做夏天初次抵达南方的话,说不定炎热导致的瘟疫都能死好多人。

当然冬天移民也有一个难处,那就是很多百姓要把一年的收成都带走,尤其今年青州兖州还处在免税期内,所有的粮食收获理论上都是属于百姓自己的。

当地百姓之前被高压困苦了几年,好不容易第一年过得丰裕一点,要移民肯定什么瓶瓶罐罐都舍不得丢,给官府的运输压力极大。

毕竟刘备的朝廷还是比较仁慈的,组织移民肯定要准备船只运力,到了地方还要给生产资料资助恢复生产,运输损耗一大,就很不划算。

好在这事儿的处理过程中,李素那些幕僚们脑子还算灵活,中间又跟诸葛亮一起会商了一下,想出一个办法,利用这些年朝廷积攒下的财政信用和威信,让当地官府在移民当中宣传并发行一种盖着丞相府印信的“粮票”。

格式跟朝廷前些年发的抄引债券也比较像,但质地就差一些,毕竟要控制印刷成本,用的是普通的桑麻纸。

粮票的获取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上一页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章节列表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