啃文书库 > 军史小说 > 农业中华 > 第23章 码头与杂货铺(1/4)

第23章 码头与杂货铺(1/4)

上一章农业中华章节列表下一页
有声小说,啃文书库在线收听!
>

&am;ns;&am;ns;&am;ns;&am;ns;让张迪他们毕业进入农学堂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。张迪比张娟、张扬多学了一年的知识,基础就要比他们牢固多了,虽然比他们要一岁。算起来都是后世学生的水平,只是在农学上面见得多,基础扎实一点。可是就算是他们九个人全部加入,农学堂也才只有十六个人。&am;ns;&am;ns;&am;ns;&am;ns;这十六个人将对水稻和麦的生长环境以及育种进行观察和实验,指导其他学生和村民改进农业技术,恐怕也只是打一个基础。新来的孩子中虽然也有年满十五岁的,但是他们只是只认识几个字的盲,张春让他们至少学三年后才能毕业转入农学堂。也就是,按照这样的速度,一直要等到七年后,当初从四岁还是学习,现在八岁的孩子毕业时,张春才有可能得到具有高中化程度的学生。&am;ns;&am;ns;&am;ns;&am;ns;在这之前的学生基本上算是拔苗助长了。&am;ns;&am;ns;&am;ns;&am;ns;张迪他们的工作,主要是观察和记录,是为了后来的人们做准备。&am;ns;&am;ns;&am;ns;&am;ns;张春准备在几年后,在农学堂的基础上,成立农研所。所以对农学堂进一步进行了改建,两座三层砖混木楼。一栋是宿舍楼,一栋是教学楼,里面有教室和标本室,因为还需要学习其他的知识,所以也有一间“学术厅”。另外专门建了一个图书室,将所有关于农学的书籍全部搬到了图书室,让张娟他们自行查阅和学习,同时要求张娟他们把自己观察进行完整的记录,然后交给张春进行审阅和修改后作为基础资料,用来以后编写教材。&am;ns;&am;ns;&am;ns;&am;ns;在卫生院基础上扩建的医学堂,实际上也在做同样的事情,医学堂前面是卫生院,有治疗室、手术室、药房,后院也是两栋楼,格局与农研所差不多,主要用来学习和研究。不过卫生院人少得多。&am;ns;&am;ns;&am;ns;&am;ns;张秀她们做不了辩证施治,但是也在做中草药的采集,绘图,药性记录,生长环境观察,以及搜集整理宁伯每一次的处方和医案。宁伯每一次都进行详细的讲解,并把自己的医书全部搬到了卫生院。只是宁伯是潜江人,年纪也大了,他明年就要会老家去了。&am;ns;&am;ns;&am;ns;&am;ns;卫生院的张秀带了两个姐妹直接搬到了农学堂,她原本就在调查中草药,加上她学习了舆图,地图的绘制工作就是她完成的,她想完成农作物和植物分布图。所以跑到了农学堂。测绘用的自制平板,这位大姐用得很溜,绘画基本功也非常好,配合农学堂的进行植物调查,意义重大。&am;ns;&am;ns;&am;ns;&am;ns;算起来医学堂的书籍要多很多。农学堂除了基本的进化论、生物读本、一些分类学基础书籍以外,书籍很少。但是医学院的本草纲目等医药书对于农业的借鉴作用非常明显。农学堂和医学堂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。&am;ns;&am;ns;&am;ns;&am;ns;而农学堂张春的讲稿最多,只是张春的讲稿都是拉拉杂杂,并不系统。除了有些很具体的讲稿,比如农家肥的制作原理、农家肥发酵原理与细菌生长环境、物种的选育与优化、水稻种植和水肥管理、稻田生物种群和生物防治、水生生物种群与环境等等。其实这些内容,张春也只是随口道来,提出概念的多,实际内容不够,需要农学堂进行补充。因为这些知识都与农业有关,和这些孩子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,所以喜欢这门课程的人非常多。还在张家大院启蒙的孩子中,大部分可能都要走向这条路。不过农业不仅是种植业,农林牧渔的农业观念张春也讲。但是张春一直强调生态的平衡,不是太愿意在北广湖进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上一章农业中华章节列表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