啃文书库 > 军史小说 > 农业中华 > 第九十六章 治黄设想(1/3)

第九十六章 治黄设想(1/3)

上一章农业中华章节列表下一页
有声小说,啃文书库在线收听!
>

&am;ns;&am;ns;&am;ns;&am;ns;河南山川与河流众多,西北是太行山、中条山;西部是秦岭山脉;南部是桐柏—大别山和南阳盆地。大河道一千五百多条。地形复杂,气候适宜,物种自然就多。只是没有湖北那样的湖泽而已。&am;ns;&am;ns;&am;ns;&am;ns;张春正在给学生们讲森林的树冠层级结构组成的生态系统。有些学生已经在神农架考察过了原始森林的生态。他们试图把原始森林的生态系统与河南进行对比。&am;ns;&am;ns;&am;ns;&am;ns;张春要讲的是森林发展史,也就是从各种树木在森林发展过程中的位置变化。并提出,除非是像神农架那样的气候条件。大多数的森林的进化都是靠火灾。神农架潮湿,高水分的地方使微生物、昆虫来消除死去的树木。河南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。&am;ns;&am;ns;&am;ns;&am;ns;梁漱溟找到张春时,讲课已经接近尾声。&am;ns;&am;ns;&am;ns;&am;ns;“速生树种,喜阳的树种,比如高大的乔木会慢慢消亡。耐阴,生长缓慢的树种占据了统治地位,雨水不再直接降落在地面,而被树干截留,更加耐阴的藤萝和寄生的蕨类、兰草、苔藓快速生长。雨水流到地面要花很长时间。这就是森林能够阻止洪水泛滥的原因。也是森林里流出来的泉水格外清澈的原因。好了,同样的生态环境演变。我现在提出的问题是,如果黄河按照正常的演变,而不是人为约束,在两岸森林植被全面覆盖下,会出现什么情况。因为首先,你已经不可能对河堤进行修筑了。”&am;ns;&am;ns;&am;ns;&am;ns;“张先生。您这是要讲治理黄河的问题吗?这可是历朝历代都没有解决问题。”&am;ns;&am;ns;&am;ns;&am;ns;梁漱溟两个人可不像张春和他的学生们一样裹着军用棉袄。带着护着耳朵的绿军帽。别人是穿着长袍戴着礼帽和围巾。一副读书人的样子。&am;ns;&am;ns;&am;ns;&am;ns;张春早就发现了两个人。见他们只是安静地听课。也就没有管他们。&am;ns;&am;ns;&am;ns;&am;ns;“请问?”&am;ns;&am;ns;&am;ns;&am;ns;“在下梁漱溟,这位是黄炎培。”梁漱溟介绍道。&am;ns;&am;ns;&am;ns;&am;ns;张春笑了一下:“两位问,我倒不妨回答一下。我个人认为河流的变迁有他的规律。该泛滥的时候,就要泛滥。没有必要像这样防着它。原来只是日常的一些灾难,但是用人力去防,去堵。结果集灾而成大灾。黄河决口,赤地千里。这是人类咎由自取。”&am;ns;&am;ns;&am;ns;&am;ns;“难道黄河两岸百万亩农田不重要?”黄培炎大吃一惊。&am;ns;&am;ns;&am;ns;&am;ns;张春点头道:“确实不重要。我们的农业观念太落后。我们的思想观念同样落后。农业并不只靠农田。森林,湖泊,海洋。都能给我们带来食物。生物的多样性会使食物也多样性。营养更加丰富和均衡,有利于人类的健康。几千年来,人们可能意识到了这一点。但是由于加工技术,对于食物的认识程度不够,而选择了最简单的农业方式。黄河两岸的森林损失殆尽。雨水直接冲刷土地,带走了土地里的养分。农业产量迅速降低。于是人们只好开垦越来越多的土地来养活自己。这是黄河两岸的现状。雨水在地面留存时间太短。迅速汇集到河道,这就是洪水,人们筑坝拦截洪水。于是黄河成了天上的河流,成了倒悬栽在我们头上的一把剑。这就是我们的可悲之处。”&am;ns;&am;ns;&am;ns;&am;ns;“在自然状态下,黄河会是怎样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上一章农业中华章节列表下一页